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深入認識狀元餅: 中式喜餅的千年傳承與演繹

深入認識狀元餅:中式喜餅的千年傳承與演繹

婚宴上的狀元餅,為什麼會跟700年前的科舉扯上關係?
這個問題, 長輩喜歡的中式喜餅背後,藏著一段流傳千年的故事。
答案要從元朝的一個書生說起。


狀元餅的由來——從元朝茶館到現代婚宴

元朝末年,杭州有家茶館。
老闆待他如子,特別疼一個常來的書生,叫楊輗。
每次楊輗路過,老闆就喊他進來,給他餅吃,不收錢。
就這樣吃了好幾年。

後來楊輗真的考上狀元了。
衣錦還鄉第一件事,就是回到那家茶館,當著所有人的面謝謝老闆當年的恩情。老闆得知消息,欣喜萬分。這段師生情誼傳開後,大家開始叫那種餅「狀元餅」。

從元朝開始,狀元餅就不只是食物,而是一種祝福的載體。考生進京趕考前,家人會準備狀元餅;金榜題名後,新科狀元會用狀元餅答謝親友。這個傳統,在科舉制度存續的600多年裡,從未中斷。

科舉在1905年廢除後,狀元餅也沒有消失。

故事的真假,已經不重要了。
這塊餅能流傳七百年,承載的是那份記得恩情的心意。


漢餅——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

「你賣的是漢餅還是和菓子?」

日治時期,這是糕餅店常聽到的問題。當時台灣街上,本地師傅做的綠豆椪和大餅,要跟日本和菓子、西式麵包競爭。為了區分,師傅們開始強調:我們做的是「 漢餅」——漢人的餅。

這個名稱背後,承載的是完整的工藝系統。從宋代開始成形,經過閩南師傅數百年的改良,再由渡海來台的師傅延續至今。手工酥皮與麵粉的黃金比例、豆沙與滷肉的內餡搭配——這些都是 漢餅工藝的精髓。

狀元餅,正是這套工藝裡最具代表性的 大餅。從元代科舉祝福到現代婚慶習俗,它見證了 漢餅如何在不同時代裡,始終扮演著傳遞祝福的角色。

這就是 漢餅,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。

小結:漢餅的文化價值

「漢餅」這個名字,區分的不只是糕點類型,更是一整套從宋代流傳至今的製餅工藝系統。狀元餅,正是這套工藝最具代表性的傳承。


從大陸到台灣的旅程

明清時期,閩南地區的師傅把狀元餅做得越來越講究。
餅皮更薄、內餡更豐富,從單純的豆沙變成好幾層不同的餡料。泉州、漳州一帶的師傅,把配方改良得更精緻,逐漸形成了閩南獨特的製餅風格。這套工藝,也奠定了後來 訂婚喜餅的基礎。

17世紀初,明天啟元年,顏思齊率眾登陸北港。隨著移民增多,閩南的生活習慣、信仰文化和製餅技藝也逐漸在這片土地紮根。這些師傅帶著手藝來台,在鹿港、北港這些港口落腳,一邊保留閩南的做法,一邊根據在地的食材和氣候調整。

後來北港溪淤積,港口功能轉移,北港從繁榮的商港轉型為文化重鎮。但製餅技藝沒有消失,反而在這裡持續發展。

日治時期,和菓子的精緻理念影響了本地製餅師傅,讓狀元餅在保留閩南風味的同時,發展出更細膩的口感和更精緻的外觀。

二戰後,經濟慢慢恢復,結婚的人多了, 訂婚喜餅需求大增。
狀元餅就這樣從「考試祝福」變成 訂婚喜餅推薦的首選。
意思變了,但這款喜餅還在,成為 婚禮伴手禮中式風格的代表。


北港狀元餅老店文化的紮根

清代時期,北港因進香團往返朝天宮需數日時間,製餅業逐漸興盛。

最初的 漢餅以耐保存的發酵餅為主,用麵粉加入天然酵母發酵,特別適合長途攜帶。冬瓜和醃製豬肉的組合,展現了早期糕餅師傅的智慧——這種內餡耐保存,更兼具油脂與糖分,適合長時間行路的香客。

日治時期,糕餅業逐漸標準化,冬瓜肉餅被廣泛應用,奠定了狀元餅獨特風味的雛形。

戰後初期,經濟尚未恢復,冬瓜肉餅持續作為重要的祭祀供品和乾糧。1980年代後,經濟好轉了,製餅師傅開始加入豆沙、蛋黃、肉鬆等餡料,讓風味更豐富,慢慢發展成現今的狀元餅。

北港,作為中式喜餅的重要發源地之一,孕育了無數製餅師傅。
這些師傅帶著技藝,從北港出發,將傳統散播到各地。北港也因此成為台灣中式喜餅的重要發源地之一。

這些師傅傳承的,就是完整的 漢餅工藝。


從北港到板橋——狀元餅工法的演進

1927年,北港朝天宮旁,施能清開了「長益商號」,成為 喜餅老店的代表。當時的北港,以製作中式喜餅與冬瓜肉餅聞名。
他帶著閩南手藝在北港落腳,做的是傳統冬瓜肉餅——耐保存、適合進香客攜帶。一做,就是四十二年。

1969年,第二代施模楷接手,改名「長益食品行」。
但他沒有繼續做專門的餅店,而是改成雜貨店經營。製餅手藝還在,但已經不是主業。

轉變發生在第三代。

施植昌退伍後,開始摸索:能不能把糕餅重新做起來?
他跟母親施蔡然葉,在灶前用柴火炒肉餡。從選肉、調味到火候,一鍋一鍋試,慢慢摸索出滷肉的鹹香和綠豆沙的甘甜如何平衡。選用豬後腿肉,沒什麼肥肉,光是炒就要3小時,然後才用豆沙一層層包裹,完全手工。這套工法,花了好幾年才定型。

這就是今天開璽狀元餅的基礎。
在北港,三代人做了六十六年。

2010年後,糕餅市場劇烈變化。年輕人對喜餅的選擇權逐漸抬頭,不再完全遵循長輩意見,手工餅乾、創新口味成了新選擇。消費者選擇變得更多元,傳統訂婚喜餅市場越來越難做。

但施植昌早在1993年就帶著工法北上板橋,創立「開喜食品行」,成為 新北喜餅推薦名單中的傳統選擇。太太王秀卿負責招呼店面,他專心做餅。

板橋競爭更激烈,但 中式喜餅的火候判斷、食材挑選、手工的堅持,這些核心沒變。

2016年,改名「開璽」。

從1927到2025,快一百年了。施能清在北港紮根,施模楷守住技藝,施植昌和施蔡然葉摸索出工法,三代人的堅持,讓這個配方延續至今。

百年餅藝,璽締良緣。

三代人做的是同一塊餅,也是狀元餅如何在時代變遷中,從傳統冬瓜肉餅演變成今天的樣子。


從北港到板橋,近百年的堅持

從冬瓜肉餅到現代訂婚喜餅,三代人,一個配方,近百年的堅持。
想更深入了解這套三代傳承的製餅工藝?從選材到烘焙,每個環節都蘊含著對傳統的珍視。
歡迎到產品頁了解更多狀元餅的製作細節與特色。

探索狀元餅工藝 → 訪問開璽官網 →

手工製餅的意義

為什麼堅持手工?
因為每一批食材都不一樣。

天微亮,豬肉販送來剛宰的溫體豬後腿肉。師傅用手指按一按,看肉的彈性;看一看色澤,確認品質。切丁、炒製、調味——三小時的手工慢炒,要憑經驗判斷肉有沒有收乾,水分太多餅皮會軟,太乾口感又硬。昨天溫度高,就用麵粉去調整餅皮的軟硬度。

這些微調,不是寫在配方裡的,是憑經驗判斷的。
機器感覺不到。

餅皮也講究。
開璽用的不是傳統豬油,而是天然奶油。豬油香,但放久了會有油耗味;奶油比較清爽,冷藏後拿出來也不會太硬。這個轉變,是第三代在1980年代摸索時做的調整——保留手工的堅持,但讓口感更適合現代人的喜好。

烤箱溫度到了260度,師傅會站在旁邊,不是看錶,是看餅側邊的顏色。從淡黃轉金黃,那個瞬間只有幾秒——早了不夠香,晚了會焦。這種時機的掌握,只有人做得到。

從備料到出爐,一批餅要花8小時。師傅要顧爐,要看顏色,要聞香味,這些都需要時間。如果要趕量,就得簡化工序,但那樣做出來的,就不是這個味道了。

有些東西,改了就回不去。
所以繼續用最笨的方法,做最慢的餅。


兩岸狀元餅的文化差異

隔著海峽兩岸,狀元餅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展現不同風貌。

在中國,狀元餅保留著科舉文化的連結。北京稻香村的版本,餅面印著「狀元」兩個字,內餡是棗泥、核桃,象徵金榜題名、前程似錦。

在台灣,狀元餅融入了婚慶文化。
餅面印的是「囍」字,送的是新婚夫妻,寓意雙喜臨門、幸福圓滿。不只婚禮,連節慶送禮也常選狀元餅。

從「狀元」到「囍」,從考試變成結婚,文化在遷徙中找到了新的生命。


南北風味的交融

島嶼很小,但南北對「好吃」的定義,可以差很多。

北部都會區,生活節奏快,口味也跟著創新。你會看到切達乳酪狀元餅、芝麻蛋黃狀元餅,甚至抹茶紅豆狀元餅。餅皮越做越薄,內餡越來越「西式」,包裝越來越精緻。
城市就是這樣,一直在變。

南部,尤其是北港、新港這些老城鎮,節奏不同。師傅們用厚一點的餅皮,包濃郁的豆沙和滷肉,做的是傳統的味道。
有些味道,經過時間考驗後,不需要改變。

因地理環境與生活型態差異,中式喜餅在南北各自發展出特色。
北部餅皮偏厚,多用酥皮;南部餅皮較薄,以和生皮為主。內餡方面,南部以滷肉和綠豆沙為主,保留傳統風味;北部則常見芝麻、鹹蛋黃等口味,口感較為清爽。

開璽雖然在板橋做了三十多年,但血液裡流的,還是 北港狀元餅的基因。溫體豬後腿肉、現敲鹹蛋黃、細膩綠豆沙,三層內餡,手工壓印, 不甜膩的中式喜餅風味。
這些工法,從第三代定型後,就沒再變過。

有些人,喜歡記憶裡的味道。
有些時刻,需要的不是驚喜,而是那份「還好沒變」的安心。這也是老客人最在意的——接班之後,味道有沒有跑掉。


文化意義的演變

1950到1980年代,如果你參加婚禮,喜餅盒裡一定有一塊大大的冬瓜肉餅。
那時的人結婚,看重的是實在。餅要夠大,顯示誠意;餡要夠飽,表示生活豐足。收到喜餅的親友,會把那塊 大餅切成小塊,配茶吃,一家人分著吃,可以吃好幾天。
那塊餅,就是狀元餅的前身。

1980年代之後,經濟起飛,人們開始追求「精緻」。
製餅師傅開始加入豆沙、蛋黃、肉鬆等餡料,讓風味更豐富。訂婚喜餅從「吃飽」變成「好吃」,從「夠大」變成「好看」。狀元餅也跟著進化:餡料更豐富,口味更細膩,包裝更講究。

但有趣的是,不管怎麼變,它還是叫「狀元餅」。
因為那個「狀元」,已經不只是科舉的狀元,而是「良緣獨許、璽締良緣」的美好寓意。

這款中式喜餅還在,因為它承載的情感,一直都在。如今也常被選作象徵祝福與圓滿的婚禮伴手禮。

有趣的是,在金門的中秋習俗裡,「博狀元」遊戲將這份文化意涵融入節慶歡慶中。相傳這個傳統源自明朝鄭成功時期,當時的將領洪旭為了安撫思鄉的將士,特意在中秋節引入擲骰子博狀元餅的遊戲。這個習俗在廈門、泉州、金門等地區延續至今,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

當代的文化傳承

今天,當你咬下一口狀元餅,你品嚐的不只是餡料和餅皮,而是一整段文化史。

從元代的茶館到現代的婚宴,從科舉祝福到婚姻祈願,從閩南到台灣,從北港到各地,狀元餅始終在訂婚、婚禮等重要時刻出現。
它經歷了朝代更迭、移民遷徙、經濟起飛、文化變遷。
而最珍貴的是,它還在。

時代在變,選擇也多了,訂婚習俗也簡化了。傳統餅店越來越少——不是做不出來,是師傅一個個退休了,技藝就斷了。

但仍然有一群人願意花時間、花成本,用傳統方式製作狀元餅。
手工做,確實不好賺。但總要有人做。

狀元餅的故事,是一部濃縮的中式喜餅發展史。從單純的餅點到承載祝福的喜餅,從科舉文化到婚慶傳統,這份 大餅的演變見證了文化的生命力。

在傳承與創新的交匯處,狀元餅不僅保留了古法技藝的精髓,更創造出新的文化價值。近百年來,從選材到製作,從口味到包裝,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對傳統的珍視。

這是製餅工藝的傳承,也是傳統喜餅文化精神的延續。
而這個傳統,需要更多人去認識、去品嚐、去延續。


來自顧客的聲音

「我婆婆是北港人,她說這個味道讓她想起小時候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對我選的喜餅這麼滿意。」

—— 台北 陳小姐 / 2024年3月婚宴訂購


從茶肆到婚宴

七百年前的一塊餅,今天還在。

不是因為配方沒變,是因為每個時代,都有人選擇讓這份心意繼續。

從考試祝福到訂婚祝福,從科舉文化到喜慶文化。意義在變,但它還在。

產業在變,市場在變。傳統餅店一家一家少了。

但至少現在,還有人願意做。

從1927到2025,近百年了。
這塊餅還在,繼續為新人結緣,在每場婚禮中延續。


手工不是浪漫,是必要——因為食材每天都不同,只有人能感覺到那些細微的差異。

從1927到2025,近百年過去了,這款傳統喜餅還在,在訂婚與婚禮中延續。不是因為它沒變,是因為每個時代,都有人選擇讓這份傳統繼續活下去。

每一次選擇傳統訂婚喜餅,老師傅繼續用三小時手工慢炒滷肉餡,這個配方就能繼續傳下去。

這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份傳承。


💝 開璽狀元餅|訂婚喜餅首選

  • 北港狀元餅老店三代傳承,近百年堅持
  • 提供訂婚六禮喜餅推薦客製化禮盒服務

狀元餅常見問題FAQ

什麼是狀元餅? +

狀元餅是屬於台灣傳統糕餅的一種 中式喜餅,最初與科舉文化相關。它通常採用薄皮多層內餡的形式,結合鹹甜口味,象徵金榜題名與對生活的美好祝福。

狀元餅裡面是包什麼? +

狀元餅內餡豐富,常見包括:

  • 綠豆沙(Mung Bean Paste)
  • 鹹蛋黃(Salted Egg Yolk)
  • 魯肉(Braised Pork):後腿肉、油蔥酥、五香粉
  • 肉脯(Dried Shredded Pork)
狀元餅可以放多久? +

保存狀元餅需注意以下事項:

  • 避免陽光直射,存放於陰涼乾燥處
  • 開封後請密封保存並盡快食用
  • 常溫保存期限為 7 天,冷藏可保存 14 天
  • 冷藏後回溫享用,風味最佳
狀元餅適合哪些場合送禮? +

狀元餅適合以下場合:

  • 婚禮喜慶:作為傳統喜餅,是婚禮送禮首選
  • 重要節慶:春節、中秋等節日的傳統伴手禮
  • 考試祝賀:寓意金榜題名,送給學生寓意好運
  • 伴手禮:展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
狀元餅的由來是什麼? +

狀元餅源於元朝杭州安吉的科舉故事。一位茶肆老闆經常用餅點接濟貧困的學生楊輗,楊輗考取狀元後特地回訪答謝。此後,這款餅被稱為「狀元餅」,象徵學業成就與感恩精神。

南北部的狀元餅有什麼差異? +

台灣南北部的狀元餅因地域文化有所不同:

  • 餅皮:南部餅皮薄,以和生皮為主;北部偏厚,多用酥皮
  • 內餡:南部以滷肉和豆沙為主;北部則以芝麻和鹹蛋黃為主
狀元餅的熱量高嗎? +

依口味而有所不同,例如:

  • 招牌狀元餅:約 357 大卡/100 克
  • 冬瓜肉餅:約 379 大卡/100 克
  • 紅豆麻糬:約 342 大卡/100 克
狀元餅的英文名稱是什麼? +

狀元餅可翻譯為 "Top Scholar Pastry" 或 "First Place Pastry"。在國際場合,常用 "Traditional Taiwanese Wedding Pastry" 來解釋其現代用途。

台灣的狀元餅與中國的有何不同? +

主要差異在於:

  • 製作特色:台灣注重薄皮多餡;中國則更強調外觀造型
  • 口味選擇:台灣融入魯肉、鹹蛋黃等在地風味;中國偏好棗泥、桂花餡等
  • 使用場合:台灣多用於婚禮送禮;中國則常見於高考祈福
狀元餅有素食版本嗎? +

開璽使用豆皮、香菇絲等替代傳統的魯肉和蛋黃內餡,適合素食者(全素)。

大餅是什麼? +

大餅是一種傳統的 中式喜餅,與狀元餅同屬 漢餅文化,也被稱作「日頭餅」。一般直徑約 17 公分,文公尺顯示「添丁」的涵義而備受重視,同時「餅大才有面子」象徵著圓滿與和諧,常用於婚禮或訂婚場合。